2017年农机学会动态报总第66期
2017年10月09日 09:37:38
时事新闻
吉林加快农机化技术与信息化整合步伐
9月11日,吉林省农委组织召开全省农机化技术与信息化融合现场会,总结全省农机化技术与信息化融合试点示范工作成效,交流经验,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农机化技术与信息化融合重点任务。吉林省农委副主任包维国、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总工程师仪坤秀等参加会议。
2015年,吉林省以农机深松和秸秆还田覆盖免耕播种作业远程监测为切入点,开展了农机精准作业试点示范。目前,吉林远程电子监测技术示范应用已由农机深松扩展到玉米籽粒机收、马铃薯机播和机收、秸秆机械打捆和机械高效植保等多项作业补贴上,并初步建成了全省农机化信息管理与远程调度指挥服务云平台和全省农机化数据中心,为全面深入推进吉林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吉林省是国家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省推进行动示范省,省政府提出到2020年底,力争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其中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3%以上,植保机械化能力达到60%以上,秸秆机械化处理水平达到80%以上。为了加快提升全程机械化短板环节,2016年省政府对农业重大增产技术进行了调整,将农机深松、保护性耕作、玉米籽粒机收与烘干、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纳入其中。今年,又将农机深松、秸秆捡拾打捆、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列入中央财政农业发展专项进行重点扶持,给予作业补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吉林省农机化技术与信息化融合要重点围绕“三个坚持”,着力推进“一项工程”,精心打造“一个平台”。 “三个坚持”就是坚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题,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坚持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一项工程”就是推进农机精准作业示范工程。“一个平台”就是打造全省农机化信息管理与远程调度指挥服务云平台。
2017年吉林省农机精准作业主要集中在3项中央财政农业发展项目上实施,全部采取电子监测数据作为补助资金发放的依据。农机深松整地:省农委、省财政厅安排补助资金2亿元,落实高标准深松补助作业面积800万亩。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用技术示范:安排2016年中央农业技术推广补助资金1000万元,对2017年马铃薯机械播种和收获环节给予补助,补助面积10万亩。秆捡拾打捆离田机械化示范项目:安排资金4000万元,在长春、四平两大玉米主产区的10个县开展玉米秸秆打捆技术示范推广,计划作业面积130万亩以上。
2017年是吉林省实施农机作业补助项目最多的一年,省农委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精心谋划,以作业补助项目为切入点,通过加强组织实施、加强研发创新、加强示范带动、加强培训指导、加强宣传导向、加强调度总结等多种措施,切实推进农机化技术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会上,与会代表观看了农机深松、马铃薯机械收获、玉米秸秆机械化打捆精准作业现场演示,参观了农安县成恩种植专业合作社。农安县、公主岭市、长岭县、梨树县分别就玉米籽粒机收、马铃薯全程机械化、农机深松、农机作业远程电子监测等项工作做了经验交流。
【信息来源:国际在线】
吉林秸秆还田显成效 黑土地保护任重道远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吉林省地处“黄金玉米带”和“黄金水稻带”,黑土地资源丰富,有黑土耕地110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0%,产出粮食占全省60%以上。而近年来,传统农耕技术,导致东北黑土流失严重。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近年来通过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十年磨一剑”,探索出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技术,成为全国知名的“梨树模式”,为黑土地永续利用趟出了一条道路。
十年探索,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已经成熟。目前,四平市的大型合作社都采用了这种技术。拥有40多台套农机,270多户社员的四平市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流转了210公顷土地,三分之二的土地在种玉米。2013年开始,合作社就开始采用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技术。社长卢伟说,一到连续干旱的时候,就明显感觉到增产的效果。
近年来,传统农耕技术,导致东北黑土流失严重。据监测,东北地区黑土层的有机质含量由历史上的4%到8%一度下降至2%左右。吉林省黑土腐殖质层厚度小于20厘米的地块一度占到12%左右,完全丧失腐殖质层的占3%。吉林省实施“藏粮于地”政策,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等先进的耕作技术,让黑土地的质量得到“绿色”提升。梨树县农业局副局长王贵满告诉记者,以前黑土板结,蚯蚓几乎消失。如今,一立方米土里蚯蚓多达几十条,黑土地又泛起了“油光”。
秸秆还田,保护黑土地的“梨树模式”,就是以玉米秸秆覆盖为核心技术,与玉米宽窄行种植相结合,形成条带休耕、间隔覆盖的技术模式。在收获时将秸秆直接覆盖地表,配套相关的技术,建立秸秆覆盖、宽窄行种植、免耕播种、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综合防病防虫及收获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技术,不仅解决了东北十年九春旱的问题,也解决了多年来秸秆量大无法处理,只能焚烧的难题,真正保护了黑土地。同时,采用这种技术,作业环节少、费用低,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劳动强度也明显降低。
秸秆还田是保护黑土地的重要方法,能把从黑土地上剥夺的营养还回去。通过近十年的观测研究发现,实施秸秆覆盖还田的黑土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40%,耕层有机质含量增加近13%,每立方米蚯蚓的数量是常规垄作的6倍,每年每公顷可减少风蚀量800多吨。梨树县农业局副局长王贵满介绍,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实践证明效果很好,非常适合东北地区的气候、土壤。但目前,由于秸秆覆盖,地下微生物的繁殖迅猛,提早预防大面积地下虫害成为各方面专家关注的焦点。
现在我们担心的是地下害虫。目前已经有一些土壤微生物的专家、土壤动物专家,已经在咱这片地开展相关研究了,植保专家也在这儿,包括玉米螟、粘虫的变化情况,我们已经吸引了各路专家来研究。
【信息来源:央广网】
全球最大农机生产企业收购AI创业公司
全球最大农机企业John Deere将以3.05亿美元收购AI除草创业公司Blue River。有消息称,John Deere 在去年10月就开始筹备此次收购,而此次收购预计在本月就能完成。此举是John Deere推动精准农业的重要一步。精准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它需要依靠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智能设备来提高作物产量,并降低人工劳动力的投入,减少农药、水、肥料的浪费。
在上世纪90年代,John Deere就开始研究自动化农机了。不过,这是一个非常耗费时间的难题,尽管他们制造的农机已经融合了许多传感器,但是仍然无实现完全的自动化。John Deere最新制作的农机S700 Combine,虽然已经能够自动化收割并根据庄家的状况调整设备设置,但是还需要有人坐在驾驶座上以保证一切正常。
今年,Blue River获得了许多奖项:Inc.杂志将它评为25个破局者公司之一,Fast Campany将它评为最创新的公司之一,CB Insights将它评为全球100加最有前景的人工智能公司。
Blue River目前已经做出了一些产品。它的 See & Spray 是一款借助了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的除草设备。它的工作原理是根据图库中的图片分析每株植物是作物还是杂草,针对性地将除草机喷射到杂草上,避免喷射到作物和土地,减少除草剂的使用。它的分析是批量进行的,因此也有很高的效率。
此外,Blue River还有一款叫做LettueBot的产品,能够自动拔掉多余的莴苣,让其适量生长。Blue River还研发了无人机用于监测作物生长情况。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许多AI初创企业已经成为了被抢着投资的香饽饽,而此次John Deere收购Blue River,则是农业科技公司中较为瞩目的一起。
【信息来源:新华网】
学会动态
我院参展的科研成果在长春农博会上大放光彩
第16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于8月11日 在长春农博园隆重开幕,我院科技处组织各专业研究所携近几年的主要科研成果参加了此次盛会,本次参展专业领域涵盖了水、旱田农业机械装备、农业航空植保装备、人参种植全程机械化装备、农业废弃物处理装备、设施农业装备等方面,得到了与会农机企业代表、农机用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并同我省主要的几家农机企业就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达成了合作意向。
【信息来源:吉林省农业机械研究院】
吉林省农机学会探索助力农机企业发展新路径
为了更好的贯彻中国科协创新助力发展战略,落实与中国农机学会签订的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项目的实施,吉林省农机学会近期开展走基层,帮扶企业,助力科技脱贫工程;访专家,交流学习,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学会将“聚力科技脱贫,攻坚企业难题”作为工作重点。7月24日,通过学会工作站的平台,深入了解到我省贫困县通榆农机企业产业技术正处于瓶颈期,针对企业的短板,邀请吉林省农业机械研究院相关专家,亲赴通榆实地考察,以科技助力为主要手段,以跟踪服务为主要形式,与通榆县春财农机具有限公司和通榆县沈家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
通过此次考察,学会今后也将把引领贫困地区、贫困农民精准脱贫作为重点项目,结合自身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开展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和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帮扶对接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扶持,帮助解决贫困地区整体性的技术问题。
8月1日,学会秘书处人员带着问题走访了吉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中心副主任钟锋、总工程师办公室副主任唐明辉、质量监督管理处李龙春处长分别介绍了近几年吉林省农机企业以及国内大型农机企业的基本情况,为学会掌握国家、省内农机行业的动态,提供了第一手宝贵的资料。
【信息来源:吉林省农机学会】
我会参加黑龙江农业机械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
9月15日,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于龙江农业机械工程科学院召开,我学会秘书处特约参加了此次学术年会。
本次年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会理事长、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和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理事会陈志研究员分别做了“关于补短板 促发展 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和 “玉米全价值收获技术装备探索与实践”的学术报告。
大会由龙江农机工程院副院长蔡晓华主持,黑龙江省科协、黑龙江省农委领导为大会致辞。会上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院院长、农机学会理事长石铁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群团改革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并选举产生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学会第十一届新理事会。
会后,我学会与黑龙江农机学会针对如何“创新办会”进行了探讨交流。与会代表还参观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院,深入了解了该院研发的农机具。
【信息来源:吉林省农机学会】
技术发展
纽荷兰展示甲烷动力概念拖拉机
一款代表了未来农业可持续愿景的机型8月30日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迪凯特举办的农场进步展上进行了展示。该愿景是由凯斯纽荷兰工业集团旗下全球农业设备品牌纽荷兰以甲烷动力概念拖拉机形式提出的。该款拖拉机在纽荷兰展位上展出,并以现场直播的方式向展会观众和全球的在线观众进行了展示。由纽荷兰设计和工程团队开发的这款概念拖拉机采用该行业前所未见的新颖设计。其将替代燃料和先进农业技术与凯斯纽荷兰工业集团姊妹品牌菲亚特动力科技的已准备面世的动力系统创新相结合。该概念拖拉机的动力系统采用了与其标准柴油版本拖拉机相同的功率和扭矩,这意味着该概念拖拉机可同样适用于田间作业。
配备该款拖拉机后,通过使用“闭环”良性循环中的废产物,农场将有能力实现完全能源独立,满足自己以及当地社区的所有燃料和能源需求。接下来,在不久的将来,农场将实现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矿物燃料的可持续发展。凯斯纽荷兰工业集团旗下品牌是天然气动力车辆研发和商业化方面的先驱者和市场领导者。生物甲烷是该公司替代燃料战略的最新成就。其特别适合农业车辆在农场中使用,因为农场经营者已经拥有生产天然气的原料和空间。这使得农业企业不仅有充足的燃料,而且还有充足的能源。
【信息来源:国际在线】
凯斯纽荷兰工业集团发布无人驾驶概念拖拉机研发成果
凯斯纽荷兰工业集团在美国爱荷华州布恩市举办的2016农业进步展上举行了其概念无人驾驶拖拉机技术的公开预展,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拖拉机版本,让公众一睹未来农业发展的风采。该版本包括一台完全无驾驶室的凯斯Magnum概念拖拉机和一台保留了驾驶室以提供操作灵活性的纽荷兰T8 NHDrive概念拖拉机。凯斯纽荷兰工业集团的创新团队积极研发了无人驾驶概念技术,以通过尽量合理利用土壤和各种天气条件以及可用劳动力,帮助农民和农业企业可持续地提高产量和生产力。自动转向和远程信息处理已应用在现今拖拉机技术中,而无人驾驶技术将使这一发展更上一层楼。在现有的凯斯Magnum和纽荷兰T8大马力传统拖拉机基础上,通过配合使用GPS和用于超精准导引和即时记录传输现场数据的最精确卫星校正信号,凯斯纽荷兰无人驾驶拖拉机概念可完整地进行远程配置、监测及操作设备。 灵活的无人驾驶解决方案。采用凯斯纽荷兰工业集团无人驾驶技术的无驾驶室版本的凯斯Magnum概念拖拉机,将使无人驾驶变为可能。新的纽荷兰NHDrive概念拖拉机保留了其驾驶室,以便具备操作灵活性,在道路运输和执行目前不适合无人驾驶的任务时采用传统的人力操作。当执行兼容的任务时,进入自动模式。在每种模式下,机器都可无缝整合至现有机队中,除了无人驾驶技术外,均使用了传统的发动机、变速器、底盘及机具连接装置。独具匠心的设计凯斯纽荷兰工业集团内部的造型设计中心使用了当前的凯斯Magnum作为该品牌无人驾驶概念拖拉机的参考机型。由国际工业设计团队重新设计了用于未来无人驾驶时代的拖拉机,取消了传统驾驶室并制作了Magnum概念拖拉机的流畅富有动态的外观线条。碳纤维前挡板、黑红两种颜色的轮毂和LED状态信号舷灯,为抢眼的前灯、精心设计的引擎盖和与众不同的整机轮廓添加了色彩。控制无人驾驶拖拉机采用完全交互式的界面,用于控制自动拖拉机,同时提供即时和安全的反馈,记录并传输操作数据。每款拖拉机的操作流程从将田块边界地图输入系统开始,然后使用集成的路径规划软件为拖拉机绘制最高效的田地路径-无人驾驶技术最适合需要尽可能可减少人工介入的工作(如耕作、种植、喷药和除草)。该系统可自动计算农具幅宽,也能在与多台机器(包括用不同工作幅宽操作并有不同操作要求的机器)配合使用时绘制最高效的路径。为补充燃油或需要定制路径时,也可人工绘制路径。一旦路径绘制结束,用户只需通过选择车辆、选择田块、然后将拖拉机驶出开始执行任务,就可选择一项工作,整个过程耗时只需30几秒。接下来,用户可通过台式计算机或通过便携式平板电脑界面(其都可显示三个操作屏幕)监测和控制机器和农具。这样使得用户能在任何地方、任何需要的时候访问这些数据,包括在在舒适的皮卡车中巡视地块时,或在照料家畜或甚至在家时。这有助于在正确的时间决策以提高运营效率和生产力。此外,用户将对其数据有完全的控制权和所有权。
凯斯无人驾驶概念拖拉机技术参数 基于凯斯Magnum 370无级变速拖拉机
发动机 8.7升FPT Cursor 9 动力输出轴功率 305马力(227千瓦) 额定功率 367马力(274千瓦) 最大提升功率 419马力(312千瓦) 最大扭矩 1806牛米@1500转/分 变速箱 CVT无级变速 最低速度 0.03千米/小时 最高速度 50千米/小时 后悬挂系统最大提升力 10200千克 液压输出阀 6组
纽荷兰无人驾驶概念拖拉机技术参数 基于纽荷兰T8.410无级变速拖拉机
发动机 8.7升FPT Cursor 9 动力输出轴功率 290马力(216千瓦) 额定功率 340马力(250千瓦) 最大提升功率 409马力(301千瓦) 最大扭矩 1800牛米@1300-1400转/分 变速箱 CVT无级变速 最低速度 0.03千米/小时 最高速度 50千米/小时 后悬挂系统最大提升力 10927千克 液压输出阀 6组
农业趣闻
农田里挖出一块神秘石板 “蒙托罗的石碑”奇怪符号成谜
西班牙的农田里发现了一块刻着奇怪符号的石板,被称为“蒙托罗的石碑”,这让科学家们感到困惑。专家们认为,石板上雕刻的符号可能是伊比利亚半岛上最早的文字,但没有人能破译这些字符的意思。
蒙托罗的石碑高1.5米,宽85厘米。根据研究,它是在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之间雕刻的。
西班牙南部一个农民在自家田地里挖出了这个石板,然后扔在了田地的一边。两年后,两名流浪者注意到这一奇怪的石板,并将它带到蒙托罗考古博物馆,它在那里又待了8年。塞维利亚大学的GarcíaSanjuán研究了这块石板,发现这些符号来自各种不同的语言。Sanjuán说:“很少能找到这样的东西,这个石板上的字符是无法读懂的。一个符号都看不懂。”
这些字符被认为是从铁器时代开始的,它包含了西班牙语、希腊语、伊比利亚语、迦南语和南阿拉伯语的元素。当时,这些文化在伊比利亚半岛都很活跃。“这些作品似乎是由不同的脚本拼凑组合起来的,现在还不清楚为什么这样雕刻,目前有两个主要的假设。石板上的字可能是当地的文盲雕刻的,他们复制了他们看到或被告知的符号,他们可能不明白字符的意义。这将反映出当地人和来自伊比利亚半岛以外的人的早期接触。极有可能是来自地中海东部的腓尼基人。”
腓尼基人是第一个字母表的创造者,居住在沿海城市Tyre、Sidon、Byblos和Arwad,也就是现在的黎巴嫩和叙利亚南部地区。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了伊比利亚半岛,在那里他们建立了定居点和交易站。另一种可能是,它可能是在罗马帝国扩张期间制造的。为罗马人和迦太基人战斗的人来自不同的背景,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岩石上会有这么多不同的人物。然而,在更多的文物被发现之前,这块石板仍是一个谜。
【信息来源:舜网】